父母亲力亲为养育孩子,在4个月到半年内,不仅通过母乳等满足婴儿的生理需要,而且要提供充分的情感抚养,如夜里与孩子同床睡眠,使孩子时刻接收抚养人的气味,及时回应孩子的呼喊。当情感抚养到位时,婴儿就会记住抚养人的气味,声音和相貌,这个人是他的快乐的源泉。举个例子,如果你从小是母亲带大的,生活中遇到一点难处,回家就在她身边坐着,哪怕只是看她做针线活,跟她唠几句,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宁静。这种舒服的感觉,源于你从小依恋母亲的美好感觉被唤醒了。只有辛苦付出,才能使得孩子养成对抚养人的依恋。如果雇佣月嫂作为孩子的直接抚养人,父母后面就少了管教孩子的心理资本。有了孩子的依恋作为资本,父母就可以在孩子能够进行交流之后,开始立威于他。教会他规则、教养,不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良好的性格,能够通过自我反思进一步提升自己。这样,孩子就不会好吃懒做、甚至欺负亲人。好吃懒做是因为家庭教育中过于放纵孩子,欺负亲人是因为父母老人等以孩子为中心,从来没有对孩子说过不字。孩子往往会欺负那个对他百般顺从的亲人,亲人的付出对他来说并不珍贵。性格教养的过程一定会让幼小的孩子会感到痛苦。如果没有前期的依恋作为基础,性格教养就无法进行。婴儿处于完全无助痛苦时,抚养人的耐心陪伴、及时呼应、不计辛苦地帮助他解除痛苦,才会积累情感力量,形成心理控制力。早期对孩子有生理需要时的哭喊,要及时响应、解除他的痛苦;同时对孩子有心理目的的哭喊不予以响应,而是看着他,让他哭个痛快,要让他知道,哭喊不可滥用。孩子有诉求时最直接的表达是哭闹,甚至撕东西、摔东西、不吃饭。当家中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绝不能接受这种理由“他还小,不懂事,等长大了就好了。”第一次出现时必须坚决制止。
管教孩子,需要家中大人们形成共识:管教角色不要越位,父母优先,家中任何一个人在管教孩子时,别人尽量回避。无论是在商场还是在大街,无论是在家门口还是在家里客厅,当孩子出现任性哭闹、满地打滚,或摔东西、打人等不当行为时,家里的大人,顺序应该是妈妈在先,然后是爸爸,如果爸妈都不在,那么最好是他熟悉并依赖的那个人,与他形成一对一的关系。这是因为对孩子说“不”时要讲究说的环境,一定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一个人,而不要让他能看到别人,因为有其他人在场,聪明的孩子心里会知道,在场的人一定有人不忍心看他哭。假如此事发生在客厅里,爸爸管他时妈妈在旁边,他一定会把眼睛转向妈妈;如果妈妈管他,爷爷奶奶在旁边,他一定会把求救的眼神转向老人。这时,孩子无法感受你的态度和真正的意图,而是把心思都用在想办法解脱上。还有一种情况是发生在公共场合中,我经常见到一些大人在街上有很多路人的情况下训斥孩子。另有一些父母,则是当孩子在公共场合闹开时不作为,只是冷眼旁观。这两种做法我认为都不妥,这样要么让孩子丢掉了自尊感,以后不再在乎别人的眼光;要么让孩子找到了一种表演感,人越多他闹得越起劲。这时,最好先将孩子带回家中卧室,然后关上门,让卧室里只有两个人。因为卧室是一个放松和休息的地方,一般也比较干净,甚至可以把他放在地上,这样他哭闹打滚时不至于从高处摔下来。然后将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这样他会知道,这种情况不同于往常了。家中任何一个人在管教孩子时,别的人尽量回避。如果爸爸管,妈妈就暂且不要露面;如果奶奶管,爷爷就不要进去;如果三代人都在家时,妈妈爸爸理应是第一责任人,只要爸妈在家,爷爷奶奶这时就不要吭声,静观最好,如果不舍得,那就老两口出门回避一下。在不能认同管教人的管教方式时,也要尽量回避孩子,不要在当时或当面出现分歧,等事情过后大人们进行沟通,即使争吵都可以,只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老人更要注意这一点,如果在爸妈管教孩子时指责和打断,甚至明显袒护孩子,那不仅会影响父母管教的效果,而且会破坏孩子对父母的尊重,以后他会有恃无恐。一对一管教要有四个“不”:第一,不能动手打孩子。第二,关上门也不能骂他。第三,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给他讲道理。第四,不要走开,把他一人关在屋内。做到了四个“不”,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坐他对面,或盘腿坐在他跟前,看着他哭,甚至可以笑眯眯地看着他哭,让他痛快地哭一次。有的家长告诉我说,我的孩子脾气大,他会打滚,有一次就听见“咣”一声,脑袋撞到床脚上,当时额头上就起一个包,那怎么办?我回答,这种情况你更不能过去表示你的心疼。因为这种结果是偶然发生,你的反应会决定他的行为是否重复。由于他并不是故意的,撞完他也会很疼。这时你过去了,他会知道以后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让步,今后他会有意地用这种“自残”的方式逼你妥协。所以,你既不能不表态,也不能轻易放弃你刚才的态度。这时,你可以身体不动但言语温柔地告诉他:“撞这么响,疼吧?可这是你自己撞的,你明明做得不对,还闹腾,那你就接着闹!”当他听到你的话,他就彻底明白了,本来挺疼的,你却不过来宠他,正常的孩子这时因为委屈也不会选择再撞,因为孩子还是挺依赖你的,他希望得到你的关爱,所以这时你可以温柔地告诉他:“如果你不闹了,咱们可以好好说话。”当他声音渐弱自己不哭了,你拿一块热毛巾走过去,为他擦擦脸,他感到舒服的同时会明白,你仍然是爱他的。擦完后把毛巾放下,平静地问他:“你还想哭吗?要哭你接着哭会儿,我等着你。”这能让他明白,哭不解决任何问题。当他摇头明确表示不想再哭了,你走过去将他抱起来,然后把他放到床上,帮他把鞋子脱掉,衣服脱掉,让他睡一会儿。即使他睡下,你也别走开,轻轻拍拍他,陪伴着他。无声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为什么有的孩子那么安静或沉静?因为他的母亲越是在事情发生时越是安静的人,这种安静有利于处理许多问题。
情绪需要表达出来,为下一步的引导奠定基础,也就是教他表达与沟通,学会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当痛哭后的孩子躺下一会儿或睡了一会儿后想重新起来,你温柔地为他穿好衣服,抱他出来,先给他喝些水,然后把他抱在怀里,跟他认真地说:“咱俩说说刚才你哭闹的事情?”他这时肯定很不好意思,低眉不看你,或环顾左右而言他。你要认真地告诉他:“你现在长大了,会说话了,什么都明白了,但是你刚刚那么哭闹,还哭那么长时间,多不好呀。你想,如果咱们家,妈妈不高兴了,就跟爸爸哇哇地哭,你觉得好吗?如果你爸爸在奶奶跟前,哪天不高兴了,就跟奶奶哇哇地哭,你觉得好吗?咱们家人动不动就放开声哭,你觉得好吗?不好吧?”然后你问他:“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不管他回答与否,你要告诉他:“我觉得,当我们家人有什么事情不高兴时,可以先自己想一想,想好了,就跟妈妈或跟爸爸商量。你现在长大了,有事要学会说出来,你说的时候我听着。当你说完,是不是应该我说,你也听听呢?”你告诉他:“你的想法如果我不知道,只是哭闹是不对的;如果你的想法我知道,但我认为不对,你哭闹也没用。所以你应该说出你的理由,然后也要让我说我的理由,咱俩谁对,就听谁的。你觉得这样好不好?”这是教会孩子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为孩子建立一种与人沟通的言行方式,既可以让他疏通自己内心的情绪,也让他明白,有些事情需要有不同的考虑,听听别人的话未必不是好的选择。有话好好说,这是社会生活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规则。
养育:养的过程本身就是育。育,不只是用嘴讲道理,而且还是通过动作和接触来进行的。
延迟满足练就耐性。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在孩子稍懂事的三四岁前后,找一个机会带他去买玩具。这之前,孩子的玩具都是由大人替他选择和购买的,现在他一去幼儿园,就会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就会有自己拥有的愿望和要求。这时,我们可以给他创造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既让他锻炼选择的能力,又让他经受一次等待的训练。玩具本身不是重点,因为以后他仍然有很多机会买玩具,对孩子来说,玩具是越多越好,那是无底洞。父母心里要明白,第一次带他买玩具其实还有其他的用心,那就是让他面对自己中意的东西,一是要知道任何东西都来之不易,二是有意地让他认为马上要到手的东西却不能马上得到,而是需要等待,甚至需要一定的努力。由此,有意地培养他性格中的耐性。你可以在周末带孩子去商场,告诉他今天去寻找一个他想要的玩具。在玩具店里,先尽情地让他大饱眼福,让他接触试玩一下各种玩具,这个过程他已经在享受快乐了。这之后可能让他难过一下,不要心疼,只是一周的“残忍”。当孩子挑选了一个中意的玩具后,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要蹲下来与他共同面对随后的局面:先考察一下这玩具的优点,肯定一下孩子的眼光。然后进入实际问题:“这玩具多少钱一个呀?”你当着孩子的面要把玩具的价签大声念出来,然后犹豫一下,跟孩子说:“这个有些贵呀,超出了爸妈事先的计划。”这时,孩子会有些不懂:“不是你带我来买玩具的吗?什么计划不计划的?”你紧接着要轻声地跟他讲:“你知道爸爸妈妈每天为什么去上班吗?我们每天其实特别不想离开你,想在家陪你,但我们必须去挣钱。我要去上一个月的班,单位才给我发一次工资,就是钱。我拿到这钱,要和你爸的钱合在一起,然后计划我们家这一个月每天需要花多少钱。”你接着告诉他:“我们每天吃的菜要买新鲜的,水果也是,这需要每天花钱;不仅吃的,还有用的东西,如每天开灯、电视呀,这要交电费的;每天要打开煤气做饭,这要交煤气费的;我们每天喝水,要交水费;你去幼儿园,还要交托儿费,所有的事情都要花钱。所以买你的玩具也需要有计划。如果买玩具花的钱太多,超出计划,那其他的事情就会受影响,比如下星期买菜的钱就不够了。”当你跟他说了这些,他虽然还是有些不懂,但会第一次知道爸妈上班是为了挣钱,挣来的钱要用于家里的许多事情。这是孩子第一次随你去买东西,通过你的采购与计划的讲解,随事而教地让他形成一种新的观念: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白来的,需要辛苦去挣。以后你再告诉他什么是“辛苦”就顺理成章了。他会想到你上班的情景,会想到你下班很晚才回家的情景。他心里会有父母上班很辛苦的印象,这就是养育中的“边养边教”的用心。一位退休的老警官曾经问我:“我这小孙子天天让我给他买玩具,买完没两天就腻了,又要买新的,不给买就闹,甚至不吃饭,你说怎么办?”我回答说,因为你给他买玩具太容易了。事情来得容易,他就不会理解何为“辛苦”二字。在商场你给孩子讲挣钱与计划的事后,他肯定心情沮丧,情绪低落,但是,如果你之前已经做过说“不”的训练,他应该不会就地打滚放开哭闹。最重要的是,你不要不忍心。因为孩子长大后,不顺心的事情多了,人必须学会接受。这种“心理接受”能力需要慢慢练就。你紧接着要给他希望,可以告诉他:“我有时下班很晚,有时还要加班。我们加班虽然很辛苦,但可以额外地挣些加班费。加班费是工资之外的钱,不在工资计划内。我这周肯定会加班,我争取拿加班费后,咱们下周休息日来这里,把你喜欢的玩具带回家。就一周的时间,这样好吗?”然后你认真地嘱咐店里的工作人员,说下周我们一定来买这个玩具,请给我们留好。孩子回家后,肯定会经常惦记这个玩具的事,但他不得不等待,这就是有意而为地让他学会等待与克制。这种“等待”还有另一层意义:在等待过程中,你可以提出让他配合你的要求,你可以告诉他:“妈妈加班很辛苦,晚上要早点睡,你能不能早点上床?你不上床我也没法睡觉,我不睡觉怎么加班?”还可以告诉他:“妈妈上班很辛苦,你能否帮助妈妈做些事情?先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把你的玩具收拾好……”以后,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你的要求,比如:“你想要什么东西,可以早点告诉我,与我商量,然后早点制定计划。”你可以有心地让他做一件需要专心致志的事情,如搭出复杂的积木,拍照积累图片,或者让他画画,画画可以锻炼孩子拿笔的动作,这些益智活动可以练就他专注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可以将任务的时间从10分钟增加到20分钟、30分钟,直到六岁上学前,他如果能坐在桌前半个小时到40分钟做完一件事,那么他上小学后回家写作业,坐在桌前连续半小时以上,基本是完成一门课的作业时间,就很容易适应了。这就是在孩子三到六岁时,通过有意的延迟满足对他进行的性格培养。如果父母这段时间天天忙工作,没有用心和有意地做这种培养,随便放纵孩子的玩心,随时满足玩具的欲望,等过了三到六岁,他上学后就会坐不住。
对孩子的性格培养不要讲过多的道理,什么“沟通的意义”“有耐性的意义”等。可以更多地采用具体操作的行为方式,甚至以做游戏的方式进行。由于三到六岁的孩子大多已经上幼儿园,爸妈平时也要上班,所以这种诱惑训练的游戏可以放在周末两天进行。具体的方法是,在周末休息的第一天即周六下午,一般在休息日中午吃过饭后,家人会午睡一会儿,睡醒约在三点前后。这时间正在两顿饭之间,起来喝点水,往往家人会找些零食吃。妈妈可以准备些平时很少给孩子吃的小零食,如鱼片、牛肉干等,将其分出三份。在周六下午,拿出两份到孩子跟前,对他说:“今天我想和你做一个游戏,你想做吗?”他一定问:“什么游戏?”你告诉他:“我这里有两份好吃的,有一份是计划今天给你吃的,还有一份是明天下午才能给你吃的。”“这个游戏规则是,我今天把两份都给你,由你自己决定怎么吃。但如果你能做到今天只吃今天这份,明天那份留到明天再吃,那到明天下午,只要让我看到那一份还在,我就给你增加一份,也就是说明天你可以得到两份。可是如果明天那份我见不到,那明天就没有零食吃了。明白了吗?”孩子肯定心想:“吃个零食还啰唆,你给我就行了,管我怎么吃呢!”但表面上一定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你和他拉钩,表示双方认可接受这一规则。接着把吃的交给他,你就扭头走开,既不要看着他,也不要问他准备怎么吃,你尽量忙自己的事,给出他独处的时间,让他自己决定怎么享受这些美食。面对好吃的,孩子很快会吃完第一份,但还没过瘾,有的孩子就会犹豫:“吃不吃明天的这份?”有的孩子则根本不会犹豫,心想:“今天有,就今天先吃掉,明天再说明天的事。”等到第二天下午午休后,你拿着第三份零食叫他:“昨天说好的,今天下午只要你能拿出今天这一份,我就给你增加一份。你看我拿来了。”这时,他看着你手里这一份,心想今天还可以给他这一份。但这时,你要开始向他强调“规则”,当你看到他拿不出留给今天的零食时,你告诉他:“不是我不给你,我言而有信,我已经准备了。只要你能拿出让你保存的那份,我这份就给你。”然后微笑地看着他,等着他,当发现他拿不出来时,你再说:“看来是你自己不想要今天这份。因为你知道这个规则。既然你昨天都吃掉了,那今天这份就不能增加了。”然后,你毫不犹豫地拿着这一袋扭头走开。他知道,这时哭闹是没有用的。然后,他最多一下午不高兴,因为今天下午没有零食吃了。隔上两三周,你换一种零食,同样三份,再跟他做一次这个游戏。第二次做同类游戏,他已经知道上一次的结果了,所以多数的孩子会抵制食物的诱惑保留下来。当周日下午,他向你展示他手里的第二袋食品时,你一定要认真地夸奖他:“哇,你居然可以做到控制自己,真有毅力!这袋无论如何都要给你!”然后,你可以顺便对他多说两句:“只要你不急,好吃的东西永远有。要知道有很多的事情,不要着急得到,不要放纵自己,慢慢地获取,你就会获得更多东西。”通过这个游戏让孩子知道,有些东西要慢慢拿,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后面的,让他明白自我约束的意义。
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我建议至少在周末休息时,别管你们睡到几点,起床后妈妈做饭,爸爸就带着孩子下楼跑步去,四五岁的孩子,爸爸要耐心,这时只要时间,不要距离,即不管跑快跑慢,要跑上30分钟。当孩子慢慢适应了,可以加快速度,加长距离。这样跑步坚持到孩子10岁之后,他自己就养成了跑步的习惯。他一旦心理不痛快,自己就会习惯性地出去活动一下。我的第二个建议是让孩子早些去学游泳。游泳与跑步各有所长,跑步练就人的耐力,而游泳练的是孩子的胆量。不会游泳的人见到水是有恐惧感的。我们要教孩子克服恐惧感,这就锻炼了他的心理素质。当孩子第一次下水时,他还不会游,可能会呛几口水,这感觉既难受又恐惧。所以,一般第一天去游泳后,很多孩子会有畏难情绪或抵触表现,但是父母一定要坚持。当孩子一天天进步,慢慢学会了动作,能游上50米后,父母一定要记住告诉孩子,以后你还会遇到“第一次掉到水里”的那种危险感与恐惧感,但你一定不要怕,要放松呼吸,然后要使劲努力,只要如此,结果就不是你怕水,而是水怕你了。
学习过程是磨炼人的身心沉稳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你想,一天天地坐在那里,这就是人的行为品性的基本训练。你看,什么人练坐禅?全是悟性好的高人,粗人有几个能坐得住的?凡是坐得稳的人才有能力静心思考深远的东西。然后识字,要一笔一画地写字,12年下来,一个学生得写多少笔画呀?在千万次的书写后,人的手指会产生精细的控制力,可以让他去完成非常复杂的工作。学生还要学数学,每天要做数学题,这是练习思考和推理能力的途径。任何数学题都要一步一步地推算,十多年下来你的推理能力足够让你对各种事物进行快速的推理和判断。同时,推理还可以让你在复杂的社会万象面前能更好地由表及里发现隐藏的实质,由此及彼发现更长远的结果。最后,学习还需要大量地背诵与记忆。记忆是需要用心的,要花时间才能储存各种知识,当各种知识装进人的大脑,那就是人生早期往心里存的“钱”,即一种心理资本。
平时的性格教养:比如在楼房居住的人家,当孩子在屋里玩耍动静很大时,父母便开始制止:“在家里不能这样……你玩得高兴了,可楼下的人家受不了。我们做事要想到别人的感受,假如我们楼上的住户在我们的头顶上天天拍皮球、跳绳,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假如楼下家里有老人,心脏也不太好,我们这么玩会给人家带来很大的痛苦的。”这就是父母的在意、坚持和强调。这种随事而说的话语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观念,在自己开心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是否会影响别人。有时街坊邻居家做了好吃的饭菜会主动送来一大碗,这时家里的大人会如何做,也会令孩子形成不同的观念。一种情况是,即使孩子在家,父母也只是接过来后表示感谢,直到吃饭时才告诉孩子;另一种情况是,母亲接到饭菜特意地告诉家人,尤其是孩子,一起出来谢谢阿姨。这种随事而做出的要求,让孩子形成一种观念,在接受别人美意时应该真诚地致谢。有这种观念的孩子就不会只顾自己,不在意别人的付出。这妈妈一定是刚带孩子串门了,孩子肯定是看到人家的玩具喜欢得不撒手想带走,而妈妈坚决制止了他。走出来之后,妈妈还一直在给孩子唠叨这事。我认为,这位妈妈唠叨的重点不在“承诺”,而是在给孩子灌输一个重要的观念:“拿人家的东西是不行的!东西有你我之分,别人的东西咱不能要。”最后,还要强调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子产品大量地走进千家万户,电视和手机屏幕都在以生动的画面直扑幼儿的心目,这些画面已经在不经意间成为孩子早年观念的来源。前两年我经常陪外孙一起看动画片,这一看让我心里发紧,因为其中的情节不是你杀我就是我杀人,杀死后又蹦起来活了。看了这种画面,孩子怎么可能理解人生最重要的生死大事?
在家也要讲礼貌。我小时候,离开家时一定要跟父母说一声,爸妈,我出去做什么,大约什么时候回。回家后也先向父母报到:“爸妈,我回来了。”
对男孩一定要苦着养,绝不能让他们在早年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因为他们成年后要承担养家的重任。女性一旦怀上孩子,直到生下来都要被孩子所累,经济的重担一定会落在男人身上。
妻子坐月子的时候,丈夫往往还要上班,所以对妻子最体贴的方式是把丈母娘请来照顾她。因为她母亲更知道她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当然,如果丈母娘确实有困难,也可以让孩子的奶奶或月嫂前来帮忙。丈母娘跟她女儿容易沟通,两人在一块打架也不记仇,这样你们回家就比较消停,媳妇也愉快,孩子的成长就健康。在哺乳期,父亲可以多做些力量性的事情,抱着孩子哄睡觉,给孩子洗澡,帮孩子拍嗝,给他哼哼歌,让他骑在脖子上玩一玩。有了父子或父女这种身体上的接触,孩子见到父亲就会很亲,以后父亲生气打他一两下,他也不会记恨父亲。如果父亲从来没抱过他,也没有在他生病时带他去过医院,对他没有什么爱的表现,管教他时总是严厉的表情,那他早年会与父亲有陌生感和距离感,懂事后就会出现强烈的逆反心态。在孩子面前父亲要好好地爱母亲。因为妈妈是爱孩子的,孩子也爱妈妈,他一看爸爸这么爱妈妈,也会爱爸爸的。还要注意,家庭成员不要都集中关注孩子,这容易让孩子觉得“我是家庭的中心,你们都要关注我”。妻子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丈夫要照顾妻子,妻子要告诉孩子:“爸爸在外挣钱是很辛苦的,咱们也要爱爸爸。”家庭应该形成这样一种循环关系。作者更主张“严母慈父”。孩子出生后,母亲因为哺乳的需要,与孩子接触更多些,有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替孩子做很多事情,导致宠溺孩子。同时因为母亲总在孩子身边,母亲的话说多了,孩子也就不在乎了。所以,聪明的母亲应该学会放手,能让孩子自己完成的,让孩子尽早学会自理。另一方面,母亲要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显示坚定的一面,即对一些重要的事情提出要求后,必须坚持到孩子接受,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但态度要温和。母亲的严格应该是“和善而坚定”。父亲更多的时候是为孩子树立一种榜样,这个榜样应该是孩子将来在家庭之外能用得上的行为方式。如了解分歧,分清事理,调解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父亲要给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有力量,但我从不滥用。”我跟你讲理,跟你探讨,就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孩子最为难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父亲若能够以自己的见多识广、开阔的心胸给孩子一些建议和指导,可以告诉他“这件事眼前是件大事,但你以后回过头来看就不大了”,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胸襟。父亲要给孩子朋友般的感觉,做一个孩子人生的指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