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要承认人的心理具有客观性,取决于遗传与生理基础。即使是同一对父母,在不同时间生下的孩子也会存在这种客观的差距。
- 美国一项在双胞胎女同身上提取基因的研究表明几十年的生活会使得这对双胞胎基因图谱出现明显差异,这说明人后天的生活方式会改变基因的某些排列。
- 有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可以不用他人告知,就能自我提高改善。自我反思意识需要拥有成熟的社会意识和抽象思维,是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 有些事情跳出自我中心去了解别人的想法,才能够反观事情的真相。
- 心理的基础是生理,当一个人有情绪问题时就先别讲那么多话,可以找个理由带他去运动,让他出汗,然后再跟他谈认识的问题,就比较容易化解他的不良情绪了。“从知到行”是一种模式,还有一种是“从行到知”。当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时,如果你只给他讲道理提要求,就会像电脑程序出错时,你疯狂的点击鼠标或敲击键盘,其实程序是内存已满,你的做法没有丝毫作用。做思想工作是主导者在说,对方要听着被动,接受心理咨询则是主导者在听,让对方说,然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对方思考答案。
- 人与人天生是有差别的。婴儿房里婴儿的不同表现就是例证。
- 跟孩子对话要用平等尊重的语气,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不要以为孩子小,社会行为从人出生后就在与他人互动中开始形成并逐渐定型。
- 2021年郑爽找人,代孕后弃养孩子,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她想做母亲却不想怀孕,孩子出生后还想弃养。她将生命视如草芥的人生观,觉得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的价值观,严重违背伦理道德。
- 孩子吮吸大拇指是因为依恋初期,父母不在身边,或者他希望父母在身边时,父母恰恰离开了。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只有奶水没有爱的人类幼子绝对活不好。一些实验表明,缺乏真实的母爱,猴子的后代就不会拥有正常的心理表现和能力。
- 有情感的抚养:拿日常的换尿布来说,妈妈见孩子睡醒了,闻着味道不对,马上会弄盆热水,拿上卫生纸和新尿布,再拿一块毛巾,弄不好还有盒痱子粉放在旁边。当妈妈把孩子的襁褓打开,把小腿一提溜话就来了:“啊,我说咋这么臭?哎哟,拉了这么多,臭死了……”妈妈先用纸擦,再用水洗,然后拿毛巾擦干,再扑点痱子粉,垫上干净的尿不湿,一边干一边唠叨,最后一定会拍拍小屁屁,温柔地问:“宝宝,现在舒服了吗?”这种连篇的“废话”传递的正是绵绵不断的爱意。这种爱的唠叨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营养素。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睡,特别需要这种心理刺激。保姆带孩子也跟亲妈不一样,一般是把孩子收拾干净以后,就放在童车里推出去,到外面晒太阳。她愿意找其他保姆聊天,而不是跟孩子说话。只有亲妈才有那个耐心,在孩子什么都听不懂的时候还会跟孩子唠叨。
- 孩子学说话时,耳边听到的声音越丰富,就越容易张嘴。如果孩子在家里受关注度高,第一次开口说话能被及时发现,然后受到家人的鼓励,他的语言技能会快速发展。
- 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即善良,是由于亲人亲自抚养、对幼儿呼喊的及时回应、耐心、友好、平和,让幼儿感受到外部的友好,他才会形成“回应的友好”模式。婴幼儿并不会天生就能具有同情、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只有到12至18个月时,才有三分之一的幼儿对别人的痛苦表现出关注,有时候会用手指向对方,做出积极的反应。
- 孩子如果言语和亲社会行为发展得好,善于跟人打交道,当然适合当管理者。那种学习很好的安静孩子,长大后一般是技术型人才,业务能力较强,他当领导会对谁都看不上,什么事让别人干都觉得不如自己干得好,最后把自己累得够呛,还闹得人缘不好。从三岁这个关键的年龄段开始,父母要与孩子生活在一起,要花时间带他开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出门在外、遇见陌生人、串门、在公共场所等。通过创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告诉孩子相关的规则、恰当的行为表现,比如在公共场所说话的声音要放小等。
- 孩子是模仿大人的,所以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比如有的孩子爱撒谎,这意味着孩子之前每次跟父母说真话,他们都持否定的态度,所以孩子以后就不敢说真话。父母应该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以合理的方式回应。抓家庭教育,关键是要让家长做对看到孩子的问题时,家长应首先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样的责任,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想明白后赶紧调整。父母调整过来了,孩子也就跟着调整过来了。一位退休的中学老师也跟我说,其实是大人们好好学习,孩子们才能天天向上。
心理缺陷
- 有的高智商犯罪人为人处事非常周全,但是只考虑当下不考虑未来,缺少“时间思维”
- 总是只夸孩子“你真棒”会导致自恋型人格缺陷。
- 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一个人从小感受过快乐就会拥有阳光健康的心态,一个人从小被爱过,就会懂得怎么爱别人。
- 反社会人格是一种早年就开始表现的人格障碍,一般10岁前就有很多行为问题了。这种人经常无视和侵犯他人的权益,
是喂不熟的白眼狼,你对他们再好也没用,他们不会记得你的恩情,被称为“道德白痴”。有一个罪犯先把父母杀了再去犯罪。他后来说,自己衡量了个人私欲和父母亲情,他觉得私欲高涨于是就把父母亲情舍弃了。反社会人格往往与遗传有关,看不出与后天环境有多大关系。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就与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前者往往缘于匮乏性抚养,而后者往往缘于溺爱性抚养。